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当代艺术的拜物教
时间:2017-08-01 19:38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在贫困时代里艺术为何?

  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在哀歌《面包和酒》中如是问,而后又不无惶惑地借海因茨(Heinze)之口回答道:“你说,书画家百科,但他们如同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走遍大地。”无独有偶,多年后,阿多诺(Theodor Adorno)面对纳粹的暴行,道出一个振聋发聩的世纪断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两位先哲所言皆深渊时代艺术何为的命题。先哲阿多诺一语成谶,艺术自身的情景是一个悖论。奥斯维辛之后我们所处的时代趋于黑夜,艺术再也不能栖留于乌托邦幻象中,耽于轻松与审美,然而艺术何以不野蛮?陷入一种精神上的彻底塌落,真正的艺术家会寻求一条拯救之路,譬如远逝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鲁奥(Rouault),挣扎于生死边界的培根(Francis Bacon)、罗斯科(Mark Rothko)。

  然而如此的追问,在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似乎显得过于多余了。当“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乃至后插画时代《最后的晚餐》、日本村上隆的装饰壁纸,甚而商品复制“大黄鸭”都成为当代艺术新贵时,我们只能说,艺术悲哀地陷入了拜物教的深渊,此时呼唤一种艺术的精神拯救已迫在眉睫。

  一、政治噱头与犬儒主义

  2013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场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资本的狂轰滥炸在艺术界里早已不再新鲜。回顾近些年拍卖场里的艺术新贵:从王广义的“政治波普”、张晓刚的“大家庭”、到岳敏君“笑脸”、方力钧“光头”,乃至今日曾梵志的面具亿元时代。随着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所言后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彻底陷入了一个拜物教的泥潭。艺术市场的权利话语机制像是离奇案件般匪夷所思,它背后所隐含的多重文化、意识形、权贵资本诸等语境,已经不亚于巴黎1968年5月骚动事件。此刻何为艺术的追问似乎已演变为一计不解风情的迂腐之言。

  面对资本的拜物教,我只能说这与艺术无关。时隔两个世纪,我们依旧要向梵高(Vincent van Gog)致敬,不仅仅对其作品的伟大,更对其作为艺术家的高贵灵魂。看过《梵高传》的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梵高这个名字早已生成一种精神,它不仅仅会使我们想到一个不朽的艺术家,而更是一个精神的永恒留传,处于贫困垂死边缘,仍要追踪远逝诸神因而不显的踪迹。梵高画过“向日葵”、“阿尔的太阳”、“麦田上的乌鸦”、“小酒馆”,以及大量的自画像。却找不出一幅画,因卓绝的政治噱头而永垂不朽。恰恰相反,我们的艺术新贵们,之所以成为西方市场的宠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政治噱头有超乎寻常的嗅觉。

  以乌力·西客与尤伦斯夫妇(Guy &MyriamUllens)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界已然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文化上的后殖民,且还在继续。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大批西方收藏家带着他们独特的西方式审美霸权与政治猎奇踏入中国当代艺术圈,整过个当代艺术的生长形态即趋向畸形发展。一个被豢养的后娘主义呱呱坠地。

  后娘文化总是带着它的“辖域化”力量对他者的世界进行无根基的嫖客式建构,虽然有时候这一建构在潜意识形态下进行。二战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把全球文化艺术拉入了被消费的时代。艺术与商品扯上关系,搞艺术与拉皮条成为双关语。这样一来,首批被西方文化豢养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它们就是带有政治趣味与消费热点的第一批艺术新贵:照搬安迪沃霍尔的 “政治波普”, 挪用超级写实主义杂糅红色政治噱头的“玩世现实主义”,脱胎于文革初期家庭照片的怀旧“大家庭”,及至今日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痕迹的“红领巾”系列。政治,唯有政治永远站在权利的制高点。霸权与红色噱头的母题永远是西方猎奇目光与窥癖欲操纵下,被建构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异族”与“他者”。如此这般,中国当代艺术嚼着政治的残骸,一场意识形态的烟雾弹终究粉墨登场。

  第一批崛起的当代艺术新贵,毋庸置疑是西方艺术界“猎奇”“窥癖”与中国批评家、艺术家“政治噱头”共同谋划制造的一个畸形怪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对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同名画构图照抄不误,外加漫画式改编,显得过于粗鄙。虽然自杜尚(Marcel Duchamp)对于《蒙娜丽莎》的 “挪用”确立了“戏拟”之合法化,时至今日却逐渐失去了陌生感与前卫性。况且曾梵志的挪用重点在于“时空”的世俗化,将圣经里最后晚餐的神圣语境置换为中国当下的文化政治语境,由一个不可言说的无物之境,跌落入世俗叙事。隐喻性场景被置换为挂满中国书法字画的一个当下叙述空间,象征弥赛亚精神的基督耶稣被置换为佩戴红领巾与面具的“红色先锋”,除了一个结着黄色领带的人象征资本主义之外,所有的门徒都带着面具与红领巾。《最后的晚餐》在圣经里指暗语基督肉身与血的饼和葡萄酒,在此被置换为西瓜。无疑,曾梵志成功得瓦解了图像的神圣性,使其坠入世俗化。这里显现出艺术家自身并不高妙的观念运用。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