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 金图企鹅黛博拉·阿尔伯特 2017年奥杜邦摄影大赛的比赛结果近日在美公布。大赛的主题仅限于鸟类摄影,至今也只举办过八届,在全世界林林总总摄影大赛的映照下显得名不见经传。然而我们关注这个小小的摄影比赛,是因为这些捕捉了飞鸟们莺歌燕舞的动人瞬间的影像背后,蕴含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为了保护…
金图企鹅黛博拉·阿尔伯特 2017年奥杜邦摄影大赛的比赛结果近日在美公布。大赛的主题仅限于鸟类摄影,至今也只举办过八届,在全世界林林总总摄影大赛的映照下显得名不见经传。然而我们关注这个小小的摄影比赛,书画家百科,是因为这些捕捉了飞鸟们莺歌燕舞的动人瞬间的影像背后,蕴含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为了保护自己身边的这些美丽精灵而付出的点点滴滴并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深情。 奥杜邦协会:延续百年的鸟类保护组织 1896年,出于对人们大量屠杀白鹭等水鸟的愤怒,有志于鸟类保护之士坐言起行,开始劝说贵夫人们放弃购买用羽毛装饰的帽子,因为正是这样的羽毛贸易直接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珍禽惨遭杀害。这些借由下午茶的闲谈针对波士顿上流社会贵妇人们展开的游说行为,最终促成了奥杜邦协会的成立。 回看奥杜邦协会超过12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从马萨诸塞州兴起的小小的鸟类保护组织是怎样迅速地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组织并参与护鸟行动的,更可以看到其为保护鸟类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1900年,奥杜邦协会发起了“圣诞节数鸟运动” ,以此来代替传统的“圣诞猎鸟季”活动,移风易俗并坚持长久。在1999年, 5万人参与了“圣诞节数鸟运动”的100周年活动,“数鸟活动”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持续最久的鸟类普查。 除此之外,奥杜邦协会还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向普通人宣传保护鸟类的意识,推动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记录鸟类的种类繁衍与生存威胁,并参与濒危鸟类的保护行动。在协会的编年史上赫然记录着:“1914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候鸽死亡。 ”记录着:“1987年,奥杜邦的生物学家捕捉到了最后一只野生的加利福尼亚秃鹫,并开始人工养殖……1988年,第一只人工养殖的加利福尼亚秃鹫诞生,该物种存留有望。 ” 这份记载着令人振奋的消息的短短的协会编年史,成了人类为保护鸟类、珍惜自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的典范。然而,协会于2014年最新发布的科学研究报告却对鸟类保护的未来做出了灰暗的预估:根据数十年的连续观察数据,到2080年,将有314种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成为濒危动物,甚至走向灭绝——不是因为保护不力,而是因为气候变化。 正因为如此,人类保护鸟类的使命仍然任重道远。而奥杜邦摄影大赛,正是这种努力的延续与创新。 奥杜邦摄影大赛:以美感唤醒护鸟意识 奥杜邦摄影大赛的组织流程和获奖作品在其官方网站上清晰呈现,组织流程相当简单:全世界的参赛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或者邮寄的方式,不计时间、不计次数地投递参赛作品,而大赛评委也只由5位资深摄影师组成。除了图片大奖之外,大赛只设置专业组、业余组和青年组三个分类。摄影主题只有一个:鸟类摄影。 纵览获奖作品,几乎所有的影像都以“自然状态”下鸟类呈现的独特瞬间而取胜。2017年的图片大奖由黛博拉·阿尔伯特(Deborah Albert)获得,其拍摄的南极洲的金图企鹅,书画家百科,画面上企鹅母子相拥,爱意洋溢;专业组第一名作品是史蒂夫·马蒂亚斯(Steve Mattheis)拍摄的大灰猫头鹰收翅驻枝的瞬间;业余组第一名则颁发给了希斯·罗斯克利(Heather Roskel - ley)拍摄的杂色鸫,它正凝视远方;而只针对13岁到17岁摄影者开放的青年组大奖则由扎克瑞·韦伯斯特(Zachary Webster)拍摄的南方胭脂食蜂鸟图片获得,画面上两只胭脂色食蜂鸟相对飞翔,翩翩起舞,充满活力。 除去获奖的少数作品外,网站也展示了2017年的100幅参赛佳作。然而翻看这些记录着百鸟朝凤般绚丽多彩的鸟类世界的影像,观看者仍不免生疑:单以鸟类为拍摄对象,除去种类的稀有和拍摄难度大小之外,摄影家们到底在竞争什么?毕竟,鸟类能摆出的姿态,会有多少?
大灰猫头鹰史蒂夫·马蒂亚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