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艺术家易雨潇长期致力于实验影像与独立动画的前沿领域的艺术实践。从2012年开始,她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国际的展览。她的作品风格多样,持续保持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作品的实验性。既有反映儿童群体梦想的《我想对你说》、残障儿童生活状态的《灵·体》这样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作品,也有《Walking》,《eating》这样富有哲理思考的的作品。同时也有与特定的空间场域产生对话的《西西弗斯之球》等作品。 采访约在北航的一所酒吧里,易雨潇是四川成都女孩,面孔白皙,一身黑色裙装。她有着女性艺术家的感性和直觉,也有着四川人的随性和洒脱,同时她也有着学者的严谨和缜密。 记者:我注意到你的影像风格里有很多手绘动画的元素,这和你的求学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吗? 易雨潇:对。我比较关注实验影像、独立动画这一块。这些艺术媒介风格更自由、更多元,既具有绘画性,同时也会有一些观念在里面。我本科毕业后考入川美新媒体艺术系,硕士导师张小涛,张老师当时也是从油画转到动画的创作。我在川美学习了实验动画和新媒体艺术,也做过一些影像装置。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博士,博士导师是王鸿海教授,专业方向也是新媒体艺术,侧重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 我想对你说资料搜集 2011 新疆若羌副本 记者:《我想对你说》记录了多名儿童自述梦想和展示自己绘画的方式,这部作品里很多孩子的想法非常真实也很奇怪,这部作品是怎样产生的? 易雨潇:最初起源于一次支教的感受,真正开始实施是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这些小孩是来自湖南、新疆、四川、重庆的5所学校。既有城市重点小学、留守儿童小学、乡村小学、少数民族小学。我们虽然去了很多地方,收集了很多的素材,但是没有全部呈现所有小朋友的故事。通过不同地区的故事的收集,不同地方的小孩的世界观,认知,他的梦想和恐惧是不一样的。他的风俗、文化,家庭的阶级影响到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如说新疆的小孩,他们真的得挺小孩的,每天都很开心,跟周围的小动物一起玩。但是城里的小孩就是“我要当明星”,“我要考清华”,目的性很强。留守的儿童所有的想法都是希望爸爸妈妈回家,能有人陪。当这些故事并置在一起的时候,留给人可以思考的东西挺多的。 影像截帧《我想对你说》2012 记者:《我想对你说》和《灵·体》这两部涉及儿童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故事纪录性,你怎么看实验影像或独立动画中的纪录性问题? 易雨潇:当时在创作《我想对你说》的时候其实没有过多的考虑它是一个纪录片还是一个动画片,希望能够作为一个客观呈现的状态,把小朋友的想法客观地呈现出来。我做完了《我想对你说》后,又做了两部,后面才去做的《灵·体》。前两年关于动画纪录片也有一些讨论和学术论战,关注点是动画纪录片是否成立?后来这个论战的重点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其实在关于纪录片的研究中,大家也都普遍认为,真实只是你认为的真实,而不是真正的真实。哪怕是纪录片,也是带有作者的想法和选择性,所以它绝对不是客观真实的东西。动画纪录片的出现,拓展了动画的边缘。以色列的动画《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反映了黎巴嫩战争的大屠杀。动画采访了很多当时参加战争的战士。那些人也不太愿意本人出镜,所以他们全部用动画的形式把回忆记录和用超现实的方式表现。但是当影片最后,难民尸体的真实影像和动画放在了一起,这种纪录影像和动画的结合,震撼力特别大,不管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单纯的动画,都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所以我觉得把动画和纪录片混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可能比纪录片更强大。 影像截帧《灵·体》 2015 记者:《灵·体》是一部涉及残障儿童这样边缘群体的作品,也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动画+纪录片实验影像作品,这部作品你拍摄时有怎样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