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四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了日本重要建筑师伊东丰雄的首次国内个人展“伊东丰雄 曲水流思”。以此为契机,建筑学学者郭屹民与伊东丰雄进行了一次对谈,通过回溯伊东的建筑作品及其思想为线索,将伊东对于建筑思考的立场、建筑形态与评价体系、建筑教育以及对传统与再现的认知等涉及建筑学全盘的理解进行了全方位的触及,并以此来呈现伊东丰雄“二十一世建筑的梦想”的前景。 即便本次展览现已圆满闭幕,但我们仍可以将这次对谈视为一个延绵不绝的回响与回望,带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伊东丰雄及其建筑设计。 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梦想 郭屹民 01.引 子 伊东丰雄的建筑生涯开始于对“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1] 的憧憬与失落。彷徨之际,来自篠原一男[2] “机器的丛林”[3] 的暴力美学如同一副回归本真的兴奋剂,进而开启了伊东建筑作品的帷幕。40多年伊东持续的创作经历,犹如一幅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全景,真切地折射着时代的情趣和技术的进步。即便如此,伊东的作品丝毫没有对于其时社会的谄媚,却始终保持着与流行和怀旧之间的距离。在伊东倾注于建筑之中的思考让我们获得某种痛烈的批判,它让伊东的建筑具有了超越普通视界的前瞻性。正是如此,伊东的建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冒着招致批评的质疑声中,却引领着日本当代建筑披棘前行。 与伊东丰雄的对谈是在笔者有着这样对其作品的认知之上进行的。也是2017年4月2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伊东丰雄 曲水流思”开幕前的一次学术专访。 02.回顾展的动机 郭屹民(下文简称“郭”):伊东先生您的展览马上就要开幕了,请允许我在此就一些话题跟您进行交流。首先,这次的展览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第一次以回顾的方式来呈现生涯开始到迄今为止的展览吧。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初衷,使得您有意在这次的展览中采用了与之前展览不同的方式? 伊东丰雄(下文简称“伊东”):的确如你所说,这是我第一次以回顾的方式出展。其中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点。其一是受博物馆方面之邀策划这次展览时,我就被告知无论是场地还是净高,这次的展览空间非常大。我不确定今后是否还有机会能在这么大的展厅举办我的作品展览(笑)。其二是大约两年半前,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住院了几个月之久。那段住院期间,适逢“台中大都会歌剧院”项目也恰好进展到了最后的阶段。从最初的作品一直到“台中大都会歌剧院”项目为止,我自己也在反省是时候考虑回顾一下自己并不算短的设计生涯的思考了。非常幸运的是,在那之后我的身体得以康复,又能够像往常一样进行正常的活动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希望借这次的展览机会,尝试着从头开始回顾到现在为止的建筑与思考。 郭: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展览之前您对于作品的展呈都尽量不采用回顾的方式呢? 伊东:那是因为以前我一直觉得回顾展就好比把自己的所有履历都罗列出来一样,有点像某种终结的意味吧(笑)。所以,之前的展览我都是以展期前后的作品以及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来呈现的。 03.超越现代主义的建筑 郭:这个展览以“曲水流思”(On the Stream)作为主题。我记得您在展览的前言中说到“事务所的设计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将前一个设计的思想作为之后项目的线索来持续的,并在这种持续不断地变化之中追求建筑新的可能性”。请问您在这种不断变化和突破的设计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共通的,或者是不断的意识串联变化的形式呢? 伊东:对于我而言,一直以来二十世纪的建筑都是被质疑的对象。这是因为我对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功能至上”是存有怀疑的。我觉得我们所理解的近代以来的建筑,都是基于功能性的创造,并依据语言学的分析来对待人类的行为,以此建立的所谓最佳组合。这种组合最终以空间及建筑示人就是现代主义最为本质的面貌。然而在我看来,人类的行为恐怕远不能通过如此简单粗暴的抽取就能够被定义与分析的。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那些脱胎于现代主义抽象意识上的“建筑计划学”(architecture planning)与我们当下鲜活的行为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给予关注。比如,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着那种一边躺着一边边吃东西的经历,或者是一边看电视一边边横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这样的体验。它们是并不依靠所谓功能的空间,或许可以称之为“前现代”(pre-modern)的,近似于近代之前东方式的空间吧……。那些建筑并不是依据明确的功能进行划分的。它们一方面保持着与自然之间的一体化的紧密关系,一方面营造所谓的“场所”。随着彼时彼地的状况,人们将场所按照自身的生活状态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化才是那些建筑的存在方式。将那样的建筑融入当代技术之后,是否还有可能将它们再现出来?我想这才是我一直以来没有间断过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