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烈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锦衣五重仍轻薄透凉
时间:2017-08-02 07:40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

  现代人过夏天,在室内,风扇空调是基本标配;出门在外,能有多凉快就穿多凉快,短袖短裤配凉鞋的小妹儿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没有电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过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装剧,电视里各朝代的古人们基本上都穿着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着真是热得慌!

  果真如此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著名服饰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先生,黄河书画网,他告诉我们: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当轻薄,六层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凉,在款式、颜色上也相当讲究,可以说得上是既时髦又凉快。

  一够亲民

  芭蕉等植物纤维均可织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凉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选择就显得相当重要。一般来说,丝、棉、麻等天然纤维,比较透气舒适,很适合拿来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当聪明,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先秦时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来度夏。而王公贵族则比较奢侈,爱穿纱衣、丝绸。”张志春说。

  “葛布”俗称“夏布”,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在尧舜时代可是风靡了中国好长一段时间。《韩非子》中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导,可见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凉快的。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茎纤维。这种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除了可用来做衣服之外,魏晋时,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做头巾。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诗描述过葛布的清凉,“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光读这诗,就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清凉感。其实啊,葛布现在也有,但现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过是中等。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许多植物纤维指称的面料都适合在夏天暑热的时候穿,比如,以苎麻制成的夏布,书画家百科,芭蕉皮织成的蕉纱,竹皮、木芙蓉皮纤维织成的竹布、慕容纱等等。“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这些面料也都能达到轻薄透凉的效果。

  二够轻薄

  穿六层丝绸,仍可隐现肚脐

  古代既有亲民舒适的葛布,也有奢华精致的丝绸。

  据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国就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的生产开始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随后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花色、品种也开始渐渐丰富。

  丝绸是纱的一种,广义上的纱还包括毛、麻等纤维纺成的织物。由于纱薄而疏,重量轻,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服的流行用料。而古代王公贵族爱穿的丝绸等纱织品,现在依然是市场上的宠儿。

  为何在夏季,古人如此爱穿纱衣?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轻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单)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是“薄如蝉翼”,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纱衣,重量只有34克。

  除了轻以外,纱衣还特别薄透。对此,张志春还举了两个例子佐证纱衣之透:据文献记载,早在古罗马时代,丝绸就从我国出口到了古罗马。当时的凯撒大帝穿了六层丝绸去看戏,还是隐约可以看到肚脐,大家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他身着的丝绸衣服上,引发剧场的轰动。

  相对应的,我国文献中也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在古代文人笔下,纱衣还有传情达意之妙用。据记载,元和年间,白居易身贬江州,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曾寄一套轻纱生衣给元稹,“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元稹又回寄一匹绿纻丝纹纹布和白轻容纱给白居易,白居易请夫人裁成绿纻丝单衫和白轻容纱单袴。

  三够舒适

  背心马甲上阵,隔汗衣透心凉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