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资讯 > 国家政策 >
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教育
时间:2017-08-01 18:25 来源:黄河艺术网 作者:黄河书画网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是传承文化,使人民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中汲取营养。

  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文化背景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认同”,一个是“伦理共识”。“文化认同”解决的是个体人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伦理共识”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形的,然而又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以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集中反映是中国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正是这些经典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其中蕴含着宇宙哲理、人生理想、政治智慧、历史教训、审美情趣等,是人生教育学典籍,或者说是人生的课本、教材。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最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其中所讲的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友悌”“仁民爱物”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性情,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是“天子以至于庶人”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我们学习《论语》《老子》等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闻,或者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安顿自己的身心,涵养自己的性情,接上民族的传统,使自己在天地之间可以站得稳、行得正,在纷纭的世事中找到一处心灵的乐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追求真善美的互诠、圆融无碍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色,却也是教育本来就应该有的一个本色。然而现在的教育却失去了这一本色,不是在根上浇水施肥,而是在枝叶上浇水施肥。所谓“根”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点:人性、性情、生命。《说文解字》解释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传统教育有强烈的“引人向善”的功能,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落实到这上面,那就是回到了教育的本色。从这个角度看,回溯中国传统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根,传承中国文化命脉,形成“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从而走向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当下具有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的伟大课题,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也必将在文化自信中熠熠生辉。

  传承命脉与民族精神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该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民族精神不可能在引进中生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引领。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及传统伦理道德,是沉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的,书画家百科,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的传统教育在民族文化自身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的弘扬等方面的价值不能低估。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践行“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抛弃体现本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

  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架构和政治体制已经消失,但并不意味着与之相结合过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想与行为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在今天,其中大量的教育思想仍然可以创造转化为中国当代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宝贵助缘,在“文化自信”中提供活水源头,我们既要能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遗产和卓越经验,不丧失国人赖以生存于世的基本民族精神,又能够慎思审问地学习国外的教育观念、政策等,做到“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诗书礼乐与心性教育

(责任编辑:马大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7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24小时咨询电话:0371-22303902 联系人:刘小姐 黄河书画网 QQ:346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