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4 清乾隆《会昌五老图》玉山细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5 清乾隆《秋山行旅图》玉山细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6 清乾隆大禹治水图玉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7 清光绪玉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9 清代翡翠雕太白醉酒摆件,佩印斋藏 图22 约17世纪至18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花叶纹满雕玉碗,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图20 清乾隆白玉乾隆御制诗款蚩尤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1 明代青玉螭纹环、清代青玉兽面纹钟形佩,佩印斋藏 图18 清代翡翠雕龙带钩,北京朝阳区荣禄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图23 清乾隆青白玉“瓜迭绵绵”御制诗洗,首都博物馆藏 如果说源源不断贡入的玉材为清代中期玉雕业的空前繁荣奠定基础,那么乾隆皇帝对玉的喜爱更是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乾隆在位60年,正值清代鼎盛时期,他对各项工艺美术均推崇备至,此中更以玉雕业为甚。内务府造办处下原有玉作,至乾隆时另建如意馆,亦再设玉作,以供应皇室用玉。此时期民间制玉作坊以北京、苏州、两淮、杭州、江宁等地较为著名,北京京作高手云集,所雕玉器品种齐全;苏作玉器继承了传统优势,以做工精巧见长;两淮盐政善于利用大块山料,以制作玉山子闻名。如果宫廷玉工紧缺,官府还可从苏州织造、两淮盐政等实力较强的民间作坊中抽调人手。乾隆时期宫廷玉雕中以体大厚重、造型准确著称的“会昌五老图”(图14)、“秋山行旅图”(图15)、“大禹治水图”(图16)等大型玉雕都是先由宫廷玉工设计,再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这种制作方式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间玉雕业的发展,使得民间玉雕作品丝毫不输于宫廷。除了传统的大型玉雕外,清中期的玉雕作品,如碗、杯、瓶、炉等器皿,香囊、牌、坠等佩饰,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文房用具、宫廷专用的玺印玉册等各式玉雕作品,无不是选材上等、纹饰华美、雕镂精细。 以乾隆工为代表清中期玉器,黄河书画网,虽华缛之极、精巧之致,达到鬼斧神工境界,却因出现不必要炫耀与繁琐,而失去玉器古朴浑厚、自然天成传统审美特点,变得媚俗、夸张起来。正所谓物极必反,登峰造极之后到来的必然是日渐衰微景象。 三.清晚期玉雕业的衰退 曾有学者遍查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皇帝御制诗,发现诗中均未论及有关新疆地区采玉、贡玉之事,据此,推测实际情况也大抵如此。另据记载,嘉庆十七年,宫廷下令缩减每年贡玉数量,此时新疆贡玉只是勉强维持,相比乾隆时期一次便运来贡玉数万斤,可就望尘莫及了。而嘉庆之后的道光皇帝,更是标榜节俭。在其继位之初,便因“宫中存贮玉子尚多,足敷应用”而下令新疆和田、叶尔羌的办事大臣暂停督办新疆地区贡玉。此后国势日渐衰微,加之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义和团运动等内忧外患不断加剧,使得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玉雕业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以至于工、料两缺,而新疆地区年例玉贡也没能恢复起来。 由于玉器生产逐渐衰落,虽有一定的产量,但工艺制作上却越显粗糙。如所琢花草树木,已无之前惟妙惟肖的自然形象,仅以两面斜削的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大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器皿轮廓线也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之作;许多应作圆雕处理的陈设品、人物、山子,甚至小件玉佩饰的背面,也采取较为粗糙的工艺进行处理;图17中的玉册为光绪年间的作品,此类玉器,虽同为宫廷制作的器物,但与乾隆时期的玉器相比,在质地上显得捉襟见肘,绺裂、杂质开始增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玉料的紧缺。值得一提的是,慈禧皇太后对翡翠器物偏爱备至,并大量制作以赏赐近臣(图18),由于当时造办处、如意馆已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争中遭到大肆破坏而几近瘫痪,宫廷用玉需要向民间采购订制,故大量由民间作坊琢制的,以工艺精美、色彩明快见长的翡翠器物加入到了晚清玉器的各品类中,此风气一直延续至民国年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玉雕业发展的作用(图19)。 五、清代的仿古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