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礼新闻 > 国礼新闻 >

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

时间:2017-06-30 20:06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明清档案和甲骨文、敦煌藏经洞遗书、居延汉简被称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其中,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满文老档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档案。

  民国年间,这批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历尽了各种磨难。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部分明清档案约40万件运到了台湾。在那儿,档案受到了良好保护,并有专人整理研究。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直接归属档案局管理。五十年代,档案馆将遗存各地的明清档案全部接收回北京。

  目前,我国现存明清各种档案约计1000万件。

  一、故宫明清档案的由来

  故宫明清档案部现存的明清历史档案,是从原清内阁大库档案、清军机处方略馆大库档案、清国史馆——清史馆大库档案,宫中各处档案以及清代宫外各衙门和一些私人所存的档案等六个方面,逐渐集中起来的。其总藏量约有九百多万件(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明朝档案已在明末清初之际损毁儿尽,现存甚少,姑且不论。以清代档案而言,可以说有清一代信史,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无不皆备其内。尽管现存的有关清代历史的资料可以说是犹如汗牛充栋,但是若要真正严肃地去研究清史,离开这批真正第一手的档案资料,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这批历史档案,由于经过几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损毁,特别是经过清代末年至全国解放时三十多年的流散变迁,曾经遭受过很大的损失,已经很不完整。其中尤以内阁大库档案被流散变迁的历史最早,损失也最重。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大一次辗转拍卖档案的“八千麻袋档案事件”,就是内阁大库的档案。

  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明清档案不仅得到集中统一的管理,政府还屡拨巨款,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档案库房,更新了全部保管设备,并且调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历史档案进行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从事明清历史档案事业的专业队伍,使这些古老的官文书尽快地提供使用,发挥作用。目前,如此巨量的明清历史档案,已基本上做到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均已分别按形成档案的机构,进行分类、立卷、编目和保管,开展阅览。这些档案的原产生机构共七十多个,计有:明朝档案全宗、清内阁档案全宗、清军机处档案全宗、清内务府档案全宗、清宫中各处档案全宗、清宗人府档案全宗,以及责任内阁、弼德院、资政院、吏部、户部、度支部、礼部、兵部、陆军部、刑部、法部、工部、商部、农工商部、学部、外务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理藩院、都察院、乐部、翰林院、大理院、会议政务处、军谘府、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钦天监、国子监、大仆寺、太常寺、光禄寺、督办盐政处、总理练兵处、税务处、财政处、会考府、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神机营、健税营、火器营、侍卫处、尚虞备用处、禁卫军训练处、銮仪卫,还有大清银行、京师高等审判厅、总检察厅、京城巡防处、京防营务处、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顺天府、长芦盐运使司、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北洋督练处、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醇亲王府和溥仪、端方、赵尔巽等等档案全宗。以下我们分别将这些全宗内所包括的文件种类及它们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的介绍。

  二、明朝档案综述

  明朝的档案,在明末清初之际,大部分在战乱烽火之中化为灰烬了。目前遗存的廖廖可数的明档,是清康熙以后修《明史》时为补文献之不足而下诏征集起来的,《明史》修成后,将这部分档案随明史馆档案一起,交内阁保存,成为清内阁大库档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档案,包括有明内阁、兵部、礼部等机构所形成的档案。因其数量不多,目前作为一个全宗来保管,称之为“朝朝档案全宗”。

  在现存明朝档案中,有自洪武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一些档案,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绝大部分是明朝兵部的档案。从文种看,有皇帝颁发的敕谕、诰命;官员们上呈皇帝的题本、奏本;各机关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题行稿、揭帖、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塘报、咨文、札付;还有舆图、契约、税票、户口单、状纸,以及各种簿册。其中以题行稿和科抄题本、奏本为最多,约占明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9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电话:QQ:34635301  联系人:国礼艺术家网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