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礼新闻 > 国礼新闻 >

葛剑雄:中国古籍能保存至今,是先贤不惜生命代价传承下来

时间:2017-06-30 20:04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古籍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崇高的精神,在还没有书籍、纸张、印刷术之前,我们的先人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把他们认为需要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内容,需要向上天、向祖先报告的内容,刻在甲骨上、铸在青铜器上、刻在石头上。所以,青铜器之所以被称为国之重宝,不仅有它物质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历史文…

  古籍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崇高的精神,在还没有书籍、纸张、印刷术之前,我们的先人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把他们认为需要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内容,需要向上天、向祖先报告的内容,刻在甲骨上、铸在青铜器上、刻在石头上。所以,青铜器之所以被称为国之重宝,不仅有它物质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历史文化信息。比如“中国”这两个字,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是周成王时期铸造的一件青铜器,这上面出现了“中国”这两个字,使我们了解原来最早“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天下万国中间,最重要的、最中心的“国”,即当时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所以我们才有条件研究“中国”这个词怎么演变到今天。

  有了纸、有了印刷,古籍的保存条件要好得多,承载的信息也大得多,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但是历代的天灾人祸,一次次地使中国典籍濒临毁灭,但又一次次地依靠我们先民的智慧和勇气,依靠知识分子的担当,依靠广泛民众的守护,大多数典籍得以保存到今天。当年乾隆下令抄写的《四库全书》分别保存在几个地方,其中一部保存在杭州的文澜阁。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杭州几次易首,造成这部典籍大量失散。战后通过当地人的共同努力,基本把它补抄全了。抗战时期,当时的浙江当局和图书馆为了使这部典籍不被再次毁坏,把它转移到了山区,战后又回到杭州,至今保存完好。

  抗战期间,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典籍西迁,或者隐藏在当地,在大家的努力下,基本保存完好。比如有一部佛教重要典籍《赵城藏》,原来放在山西霍山广胜寺,日本侵略者欲蓄意抢劫这部典籍,当时八路军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转移到一个煤矿里,现在完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且已整理出版。

  由于内战的原因,一部分古籍图书被转移到台湾,但是有赖于两岸有识之士,有赖于民众对古籍的珍视守护,基本上都保存完好。

  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典籍流落海外,但是因为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巨大的影响和魅力,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比如清朝末年,我的家乡湖州藏书达到顶峰。著名的藏书家陆心源搜集了大量的宋本,他把藏书楼命名为“十万卷楼”,藏书以富宋元刊本而著称。后来他儿子陆树藩做事业亏了本,濒临倒闭,不得不把这部分书出让给日本。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是这些书到了日本,也受到了日本学者的珍爱,直到现在一本也没有缺失,保存得非常好。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古籍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可见古代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中国学者同样也利用各种机会,在历史特殊情况下,把海外流失的中国古籍搜罗起来,甚至保存了日本、韩国、越南他们自己的汉文古籍,以及汉文的文书。

  清末民初,著名书法艺术家杨守敬担任驻日大臣黎庶昌的使馆随员。当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一度不重视汉学,把中国文书当做废纸,市场上除了中国古籍,还有大量的日本古书。杨守敬、黎庶昌就大量收购这些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籍珍本,并汇编成刻印《古逸丛书》。因为钱不够,杨守敬还拿中国的碑帖,甚至拿自己的书法跟日本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还搜集了大量日本人当时抛弃的汉文文书。其中一件是日本光明皇后手抄的佛经,由杨守敬带到中国,现在完好保存在上海图书馆。

  十几年前,日本学者来沪,我介绍他们到上海图书馆欣赏这一件珍贵文物,他们叹为国宝神品。要是没有杨守敬这样的眼光,这件国宝早就在日本消失了。所以在今天,尽管我们的不少典籍散落在海外,不无遗憾,但是所有珍视、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在为我们的古籍保存、研究提供条件,有的已经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比如《永乐大典》当年失散,其中一部分被八国联军抢去。这些年来,有的国家把它归还给中国,有的主动公开让我们复制,所以《永乐大典》现在能够重新出版、整理。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19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电话:QQ:34635301  联系人:国礼艺术家网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