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礼资讯 >

一篇文章看遍中国山水画的千年

时间:2018-02-05 10:54 来源:黄河书画网 审核专员:编辑 点击: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如今,提起中国山水画,估计大多数人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一片黑白的水墨世界。但其实说起来,中国山水画却是从彩色开始。
回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最早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开端。在这幅画里面,开始出现了山和水的形象。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山水还只是人物画的衬景,并且还带有稚拙的痕迹。
 
展子虔《游春图》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隋代山水画家展子虔,更是开创了青绿山水的新风貌。他的代表作《游春图》以俯瞰构图的形式,实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了当时画家对透视的认识。
到了唐代,山水画真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大流派,还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一派叫“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以绘形为主。画出的是彩色的山水,色彩鲜艳浓重。代表人物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史称 “大小李将军”。尤其是李思训创立了大斧劈皴,为此后山水画中皴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颜料,以写意为主。画出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简单淡薄,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和“诗佛”王维。苏轼曾经评价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对他水墨画成就的精炼总结。
 
荆浩《匡庐图》局部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四分五裂,西蜀、南唐、中原三足鼎立,中国再次进入混乱时期,但也恰好迎来了艺术的再次繁荣。此时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唐地区,以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为代表。
荆浩、关仝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描绘北方关陕一带的风景。构图顶天立地,被称为大山大水的北派山水。董源、巨然则是与之相反的南方山水,重在描绘南方山水的氤氲、朦胧。尤其是董源,独创了点苔法及披麻皴,在山水画描绘中尤为传神。
 
范宽《溪山行旅图》
正所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不安,迎来了宋代的统一安定。尤其是宋代市民经济发展,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五代北派山水画发展到宋代,主要以李成、范宽和郭熙为代表,三人中尤其以李成、范宽成就突出。
与此同时,绘画理论也空前繁荣。郭熙的《林泉高致》则是对山水画发展的最好总结,他说提出的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则是对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和构图理论的最好总结。
 
米芾《春山瑞松图》
宋代文人中,有人极力反对五代时期院体画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文人画派”。文人画最早由苏轼提出,并称为“士人画”。日后不断发展,得到了文同、黄庭坚、米芾等人的支持。
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由于擅长描绘南方山水,并且特别擅长描绘烟雾缭绕、氤氲朦胧之感,其画风被称为“米氏云山”。除此以外,贵族阶层中也形成了以王诜、赵令穰等人为代表的“小景山水”。
 
夏圭《溪山清远图》
然而,此时青绿山水的发展逐渐淡漠,但仍然产生了王希孟这样的大画家。其作品《千里江山图》长达 18 米,被誉为“青绿山水第一长卷”。
南宋偏安一隅,在宋徽宗赵佶的影响下,主要以“院体山水”为主。突出代表是“宋四家”,分别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以后,文人山水画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山水画中的主流,最为典型的代表即为“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
“四家”主张绘画以自娱为主,并且极力营造出绘画的文学性,实现诗书画印的结合。四人中尤其以黄公望最为突出,其作品《富川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仇英《汉宫春晓图》
明代时期,院体画再次发作,反映在山水画中则是明初的“浙派”,主要以戴进、吴伟为代表。但明代中期仍然出现了杰出的文人画家,被称为“吴门四家”,分别是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
清代山水画画坛逐渐失去了生机,主要代表是以摹古为主的“四王”,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重视笔墨,但作画日趋模式化。发展至此,山水画逐渐进入到平稳发展的时期。
(责任编辑:柳主编)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