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时间:2017-07-04 09:40 来源:黄河艺术网 审核专员:黄河书画网 点击:

  对一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作品的观看,人们会更被诸如“最大规模”、“最全面”、“跨度最大”、“回顾性”的展览所吸引。当然,能够看到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一生所经历和度过的所有艺术阶段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摩挲珍珠项链上的一粒珍珠,我们也会收获别样的乐趣。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的开幕首展只展出了格哈德·里希特的三件(套)作品,致敬艺术家的同时也宣告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北京展览空间的正式启幕。尽管,从展览的体量上来看,仅仅三件作品确实有些不过瘾,但这三件作品的内在关联展示了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和突破性的跨越——以一套严谨、科学、理性的内在逻辑打破了绘画的传统意义和创作方式,去除了绘画的叙事性以及色彩给人的情绪暗示。

  格哈德·里希特出生于1932年的东德,也是社会主义哺育出来的花朵。他热爱绘画,黄河书画网,但他不想画所谓的传统绘画,大学时里希特选择了壁画系,因此拥有了创作上相对的自由。里希特毕业创作的作品是一件社会现实主义的壁画。1959年,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对里希特有着重要的转折意义,此后他便开始了绘画上的无形式主义探索。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4900种颜色》(2007)第七版

  万花筒系列:《4900种颜色》(2007)第七版

  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是位于展厅右手边的四件套——4900Colours(2007)第七版,是里希特此前从未公开展出过的万花筒系列。万花筒系列开始,里希特与数学家一起合作建造了一种电脑程序,这个程序基于幻方的数学模型,他以72种颜色对应72个数字,由程序根据幻方的数学模型随机挑选数字所代表的颜色在方格内进行填色,这种色彩的排列方式并非杂乱无章,充满一种秩序和静谧的美感。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楼梯间的裸女,1966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十种颜色,1966,135cm×120cm

  里希特对色彩的“去主观化”探索开始于1966年,这一年他创作了著名的《爱玛(楼梯间的裸女)》,根据这件作品里希特创作了第一幅对比色图表《十种颜色》。此后,他的万花筒系列越来越缤纷,在1966-1974年间,他采用随机分布的色彩创作了一系列彩绘作品,到2007年,万花筒拓展至4900种颜色,这些色彩均匀分布,充满风雅和有韵致的美感。

  由此,里希特解放了一个画家受过纯正训练的包袱,去除了绘画作品的叙事性和主观化倾向,将色彩的单纯美感拎出来放在人们眼前。

  展览现场所播放的纪录片,里希特在精心对比挑选应用于大教堂窗户的颜色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科隆大教堂的里希特之窗 2007

  《4900种颜色》源于里希特在2002年受邀为科隆大教堂南耳堂设计的彩色玻璃花窗。二战期间,科隆大教堂的一面彩色花窗被毁,二战结束后,这扇花窗被更换了一扇颜色极浅、近乎白色的玻璃窗。中世纪教堂的彩色镶嵌画窗不仅弥补了中世纪建筑因墙壁厚、窗洞小所导致的室内昏暗,更因为天光透过这些通透的彩色花窗,而给信众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归属感。

  于是,从2002年到2007年历时五年。里希特将他的彩色玻璃方格设计应用在科隆大教堂的花窗上,书画家百科,他以抽象的彩色方格取代原有的具象宗教题材图案,在对每一版彩色方格组合的无数次对比后,里希特的彩色透明方格花窗完工,现在位于科隆大教堂南耳唱诗堂回廊南边,一面网格式样的抽象彩色玻璃窗超越了具象宗教叙事的渲染,以72种色彩相互映衬所生发出的无限美感将静谧凝贮。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展览现场

  《strip》(920-1)、(921-2)、(921-5)

  展览的第三件作品是里希特的《Strip》系列,这是艺术家的最新风格。整张画面由非常细腻的色条组成,人们在凝视画面的时候,这些超细的色条会无限的延伸、移动、长大,塑造了一种在移动中观看画面的方式。

格哈德·里希特:超理性与超情绪

  《strip》系列之一

(责任编辑:国礼艺术家官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1 www.artre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7020777号-1
网安备案:41021102000103

主办单位:国礼艺术家官网 协作单位:国礼艺术大师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文化保护委员会